
在养生馆的玻璃房里,顾客们常暗自比较谁的后背”痧象”更触目惊心,仿佛那些紫红色瘀斑是疗效的勋章。但国家级非遗”李氏砭法”传承人李道政指出,出痧与否并非判断刮痧效果的金标准,盲目追求”痧象”可能适得其反。
出痧的生理真相
- 毛细血管应激反应: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发现,刮拭压力达0.5kg/cm²时,表皮微血管破裂率约37%,这与局部代谢废物堆积程度正相关,但并非所有病症都表现为瘀痧。
- 体质分型图谱:气虚者常现淡粉散痧,湿热体质易出紫红密集痧,而血瘀体质可能呈现青黑色斑块。上海岳阳医院提醒,糖尿病患者或凝血障碍者强行出痧可能导致皮下出血。
不出痧的三种合理情况
• 气血充沛的运动员刮拭后多现皮肤潮红而无瘀斑
• 采用”徐而和”手法的辨证刮痧,以得气感替代暴力出痧
• 定期调理者经络畅通后,痧象会逐渐减轻
现代改良技法
广州中医药大学研发的”无痧刮法”,配合红外线热敷仅刺激穴位不上痧;日本汉方诊所则用负压吸痧替代传统刮拭。正如78岁的国医大师陆广莘所言:”刮痧之妙在于调气而非放血,患者自觉轻快才是真见效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