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美食 今日冬至——国画中的诗意与韵味

今日冬至——国画中的诗意与韵味

DONG

ZHI

冬至,又称“冬节”,是中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之一,也是中华民族的重要传统节日。它的日期在每年的12月21日或22日,当太阳到达黄经270度时,即为冬至。此时,北半球的日照时间最短,白昼开始逐渐变长,黑夜开始缩短。

冬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岁时节令,人们通过观察太阳的运动,确定了一年的四季和节气。在那个时代,冬至不仅仅是一个节气,更是一种生活的仪式和祭祀的时刻。人们会在冬至这一天举行各种活动,如祭祀祖先、祈求来年丰收等。

随着时间的推移,冬至逐渐演变成了一个具有浓厚文化内涵的节日。在冬至这一天,人们会吃饺子、汤圆等传统食品,以示庆祝。这些习俗流传至今,成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之一。

冬至不仅仅是一个节日,它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思想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,冬至被认为是“阴阳二气自然转化”的重要时刻。在这一天,人们会关注阴阳平衡,注重养生之道。同时,冬至也象征着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,它鼓励人们在寒冷的冬天中保持乐观和活力。

在现代社会,冬至仍然是一个受到广泛关注的节日。人们会通过各种方式来庆祝这个特殊的日子,如家庭聚餐、朋友聚会等。这些活动不仅增进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,也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。

冬至为什么吃饺子?

据传,东汉年间,名医张仲景看到百姓饥寒交迫,耳朵冻烂,于是用自己的羊肉和祛寒药材包在面皮里,煮熟后分发给穷人,这就是后来广为流传的“娇耳汤”。因此,吃饺子的习俗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张仲景的纪念。

张仲景-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

在冬至这一天吃饺子的习俗也有寓意防寒保暖的成分。因为饺子形状类似耳朵,人们认为食用饺子可以保护耳朵不被冻坏。以保佑自己健健康康地度过这个冬天,迎来新的一年。这既是取类比象思维的体现,也蕴含着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美好期许。

冬至数九

民谚:“夏至三庚入伏,冬至逢壬数九”。数九又称冬九九,数九从每年阳历12月下旬初冬至逢壬日开始。数九习俗起源于何时,现在还没有确切的资料。不过,至少在南北朝时已经流行。梁代宗懔《荆楚岁时记》中就写道:“俗用冬至日数及九九八十一日,为寒尽。”

为什么要数“九”呢?为什么不数二、三、四、五、六、七、八呢?这与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阴阳的消长,阳长阴消就象征暖来寒去。九,为“至阳”之数,也称老阳,九又是至大之数,“至阳之数”的积累意味着阴气的日益消减,累至九次已到了头,意味着寒去暖来,“春已深矣”了。

为什么说“冷在三九”?因为冬至日的公历月平均值接近于立春日的公历年月平均值,而三九天是冬至日的第三个“九”,就像三伏天是夏至日的第三个“九”一样,“热在三伏”“冷在三九”,由此可以想见冬至日的寒冷气候在三九时达到了顶峰,“一九二九不出手;三九四九冰上走;五九六九沿河看柳;七九河开;八九雁来;九九又一九,耕牛遍地走”。

清朝末代皇帝溥仪所用的九九消寒图

该图采用“九宫格”结构,每格内有九个小圆圈,同样排列成九宫格结构,一共为81个圆圈;入九后每天以阴阳鱼图案来画一个圆圈,以记录冬季“九九”期间每天的天气情况。

具体的画法是:“上晴、下阴、左风、右雨、雪点当中”(上涂为晴天,下涂为阴天,左涂为风,右涂为雨,雪点圆圈当中)。

这与民间流行的《点九图》的画法口诀一致:“上点晴天下点阴,左风右雨雪中心”。

其特色是通过阴阳鱼图案来记录天气,“阴阳”连着“太极”或“道”的概念,这就具有了传统文化和哲学的意味。

冬至画雪

在国画作品中,冬天的景象被描绘得淋漓尽致。画家们运用精妙的笔墨,勾勒出银装素裹的雪景,展现出冬日的宁静与美丽。他们通过描绘树枝的形态、雪花的飘落以及人物的服饰等细节,将冬天的氛围和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。这些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,也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历史与文化的独特视角。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些关于“冬”的画作!

△ 清·张若澄《燕山八景图——西山晴雪》

△ 明·蓝瑛《雪溪图》绫本 27×38cm

△ 清·陈枚《月曼清游图册——围炉博古与踏雪寻诗》

△ 明·文徵明《雪景山水图》

△ 清·华嵒《天山积雪图》

△ 明·陆治《雪后访梅图》76×40cm

△ 明·吕纪《寒雪山鸡图》

△ 明·唐寅《柴门掩雪图》纸本 82×46cm

△ 宋·李迪《雪树寒禽图》绢本 52.8×115cm

△ 清·王翚《山窗封雪图》纸本 34.3×88cm

△ 宋·佚名《雪景图》纸本 97×53cm

△ 陆抑非《雪枝栖禽图》

△ 明·朱邦《雪江卖鱼图》

△ 明·吕纪《雪梅集禽图》立轴 91×52cm

△ 清·冷枚《雪艳图》绢本 40×70cm

△ 宋·佚名《雪山行骑图页》绢本 29×23cm

△ 唐·杨升《蓬莱飞雪图页》75×68cm

△ 元·黄公望《快雪时晴图(画芯)》

△ 宋·范宽《雪景寒林图》128×103cm

△ 清·李寅《雪岭盘车图》绢本 133.5×73cm

△ 江寒汀《鼠趣》

△ 宋·佚名《溪山暮雪图》绢本 56×102cm

△ 高剑父《雪柳孤鹭》

△ 元·曹知白《雪山图》绢布

△ 北宋·高克明《溪山雪意图(画心)》绢本 41×241cm

△ 黄宾虹《松雪诗意图》立轴纸本 112×37cm

△ 吴冠中《雪》70×140cm

总之,这些艺术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内涵,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充满诗意与韵味的文化世界。让我们在欣赏这些作品的同时,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与博大精深。

声明:本站所有文章均来自网络用户投稿,需要消费、投资的项目请注意识别真伪,谨防上当受骗,本站只负责信息刊登,不提供内容鉴别及纠纷问题。投稿内容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客服删除。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
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