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美食 冬至大如年,闲话冬至

冬至大如年,闲话冬至

01

远古时期,先民尚未有明确的时间概念,只是从日升日落中认识到了“日”的更替,又从草木枯荣、气温变化中认识到了四季。先民将四季更替一周视为一个时间的轮回,“年”这个概念由此而生。在一年又一年的轮转中,冬去春来被视为年岁更替的标志,一年之中,以冬为终,以春为始。西汉的伏生在《尚书大传》中解释天地四时,将冬春的更替比作是呼吸的交替:“呼吸也者,阴阳之交接,万物之终始。”冬去春来尚有时,为了更明确地标明历法,在冬末春初这一时段之中,冬至日被明确规定为历法中一个标志性的节点,在冬至日,以终为始,年与年固定相交。

古人对冬至日期的确定需要依靠正午日影的测量,《史记·天官书》中即说“冬至……要决晷景”,即以日晷测算正午日影推定日期。东汉学者蔡邕说:“冬至之为极,有三意焉:昼漏极短,去极极远,晷景极长。极者,至而还之辞也。”蔡邕解释了冬至的特征,此日白昼最短,正午日影最长。对冬至日的测定还需要依靠干支纪日法。作为一种依据月相记录日期的方法,干支纪日法早在殷商甲骨之中就有记载,它以月亮的晦朔为参照,三十日为一月,六十日为一节以计时。将正午日影测量法和干支纪日法相结合,就可以确定冬至日的确切日期,并以冬至为基础划分四季、标明二十四节气了。

冬至日影最长、白昼最短的特征赋予了其阴阳更替的含义。冬为阴,春为阳,冬去春来也就是阴极阳生。冬至之日,阳气始生,阴气消散,万物由此勃发,阴极阳生也有着否极泰来、辞旧迎新的寓意,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的冬至因此具备了吉庆的意涵。

02

早在先秦时期,先民即在冬至日顺应时节祭天祈福,《周礼》记载冬至日在圜丘奏乐即可请降天神并献礼。《后汉书·礼仪志》记载了汉代宫廷的冬至仪式,冬至这一天,要请乐师“或撞黄钟之钟”“或击黄钟之磬”“或鼓黄钟之瑟”。黄钟大吕、操琴鼓瑟,必须以最为隆重的仪式举行冬至祭祀,这也成为此后的惯例。

在中国古代宫廷中,冬至日不仅仅有祭天祈福的庄重肃穆,还有群臣拜贺的喜庆,历朝历代常常举行与元旦庆贺规模相同的冬至庆典,以至于流传出“冬至大如年”的说法。在唐代,“凡冬至,大陈设如元正之仪。其异者,无诸州表奏祥瑞贡献。凡元正、冬至大会之明日,百官、朝集使等皆诣东宫庆贺。”唐代的冬至庆贺礼基本与元旦相同,百官需在次日前去东宫拜贺,唯一与元旦不同的是各州不需上表祥瑞。宋代的冬至宫廷庆贺礼与唐代大致相同,据史料记载,宋代皇帝与大臣一起庆贺冬至,并伴有雅乐舞蹈。直至清代,冬至在宫廷中仍然占据重要位置,《清史稿·礼志》记载顺治八年(1651)“定元旦、冬至、万寿圣节为三大节”。

冬至如大年的说法_冬至如大年是什么意思_冬至大如年

冬至是阴阳转换的关键时间点,在阴阳五行的观念之中被认为是不稳定的,人们需要顺应时节的变化,在这段时间内修身养性、安静以待。冬至当日,皇帝罢朝不听政,百官休沐,军队放假,商人旅客都暂停行程,冬至也因此成为举国上下的例行假日。

03

冬至节礼,宫廷祭天朝贺,民间也会祭祖拜师。与宫廷之中整齐划一的祭天仪式不同,各地的祭祖仪式会有一定的区别。在北方,祭祀祖先的祭品多以猪和羊为主。而南方的祭祖食品则更为多样,其中较为普遍的是用米粉制作的汤圆。据南宋时期的《宝庆四明志》记载,在今天的宁波地区,士人们会效仿古礼,在太守的带领下祭拜孔子及众位先贤,并以素菜敬献,“以岁之元日或冬至,太守率乡之士大夫释菜于先圣先师,而后会拜堂上,长幼有序,登降有仪”。

冬至之日,人们不仅祭祀先祖,还会拜谒老师亲长。东汉崔寔在《四民月令》之中就记载了冬至日和元旦一样的拜谒尊长的习俗,“冬至之日……进酒尊老及谒贺君师耆老,如正旦。”民间冬至时拜谒尊长还需要献上特殊的礼物——鞋袜。出嫁的女性需在冬至日为公婆献上自制的袜子鞋履,《太平御览》引后魏时期崔浩《女仪》中的记述,“近古妇人常以冬至日上履袜于舅姑,践长至之义也。”其中,长至也是冬至的别名,取冬至之后日渐长之义。

不仅是女性,魏晋时期普遍重视在冬至向长者进献袜履,曹植甚至写了一篇《冬至献袜履颂表》,其中写道:“伏见旧仪,国家冬至,献履贡袜,所以迎福践长……履长纳庆,不胜感节,情系帷幄,拜表奉贺。”也因为冬至向长者进献袜履的流行,冬至也有了“履长”的别名。冬至日向长辈进献袜履,也是在寒冬时节向长辈送去的一份温暖。

民间过冬至还有着特殊的食俗,各地有着不同的冬至节令食品。在北方,一直流传着“冬至馄饨夏至面”的说法。早在唐代,冬至吃馄饨就已经流行,认为馄饨音同混沌,有开辟混沌、焕然一新之义,适合冬至阳气生成时食用,但是,当时的馄饨其实形同今日的饺子。到了宋代,冬至吃馄饨已成为十分普遍的习俗,据南宋周密《武林旧事》的记载,贫寒人家都要在冬至吃馄饨,富贵人家更是会将多种不同口味的馄饨置于一碗,称为“百味馄饨”。

到了明代,冬至吃馄饨的习俗仍然广为流传,但是馄饨不再代指饺子,明代《酌中志》记载,冬至此月吃“羊肉包、扁食、馄饨,以为阳生之义”,扁食即为饺子,扁食与馄饨并称,此时的“馄饨”应该等同于今日的馄饨。到了清代,人们还是在冬至吃馄饨,并且有一种“如鸡卵”的馄饨,即形同鸡蛋的馄饨。清代还流传出吃馄饨可以帮助糊涂脑子开窍、增长智力的说法,其实这也不过是取馄饨音同混沌的说法而已。今天北方冬至主要吃的是饺子,民间还将饺子附会东汉名医张仲景的“祛寒娇耳汤”,吃了形似耳朵的饺子后可以预防冻伤耳朵。

在南方,米食传统酝酿出了不同的冬至食俗。在南朝时期的荆楚一带流行冬至吃赤豆粥,《荆楚岁时记》记载:“共工氏有不才之子,以冬至死,为疫鬼,畏赤小豆,故冬至作赤豆粥以禳之。”共工氏之子冬至日死而为鬼,人们就将其害怕的红豆制成赤豆粥用于消灾。更多地区的人会在冬至食用各种馅料的糯米汤圆,并互相赠送。汤圆谐音团圆,是阖家团聚的好兆头。在浙江萧山,据明代嘉靖《萧山县志》记载,人们在冬至会以糯米粉包裹肉馅制作特殊的汤圆,并赠与亲朋好友。在江苏苏州,汤圆也是重要的冬至时令食品,人们互相赠送“冬至团”,其中的馅料有糖、肉、菜、果、豆沙等。

各地由于不同的饮食习惯演变出了不同的节日食俗,但是从北方的馄饨、饺子到南方的赤豆粥、汤圆,冬至的时令食俗都暗含着顺应天时、催生阳气的寓意,恰合冬至阴极阳生、冬去春来的特征,寄托着人们否极泰来、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。冬至阳生春又来,此后白日渐长,阳气初动,美好的春天即将到来。

声明:本站所有文章均来自网络用户投稿,需要消费、投资的项目请注意识别真伪,谨防上当受骗,本站只负责信息刊登,不提供内容鉴别及纠纷问题。投稿内容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客服删除。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
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