宋伯航
在我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中,小寒是第23个节气;而在冬季的六个节序中,属第5个节气。一年节令走到小寒,说明气候已入寒冷时节。
古籍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中记载:“小寒,十二月节。月初寒尚小,故云。月半则大矣。”又由于小寒还处于“二九”的最后几天里,小寒过几天后,才进入“三九”,并且冬季的小寒正好与夏季的小暑相对应,所以称为小寒。
小寒节气常与腊月结伴而至,与春节前的重要节日“腊八节”离得很近。到了小寒,就说明“春节”快到了。因此,在冬季所有节气中,古人似乎更在意小寒节气,有“小寒大冷人马安”等说法;人们要举行非常重要的祭祀活动,称为“腊祭”。
在“小寒”节气中,有个重要的民俗吃“腊八粥”。
在我记忆中的20世纪60年代,每到小寒时节,在家乡黄河两岸所有村子的乡亲,过“腊八节”除了传统吃粥习俗外,还有一个立腊八人的风俗。在乡下人看来,吃了腊八粥,招到来年生活不忧愁;栽了腊八人,新岁太平阖家平安。这些乡俗由先辈一代又一代传承下来的。
大人们向小孩重复着不老的故事:远古时候,凡间洪荒,妖怪暴虐,残害百姓,引起民怨。人们开始不敬天神。上天大怒,腊月初八日,派天將下凡,屠杀人命。天将到了人间,见百姓衣食无助,顿生怜悯之心。让人们用冰块做成人样,立在院中,浇上红汤水,像人被砍了头。既瞒过天神,也让人们躲过劫难。于是就有了腊八节吃红豆粥与立冰人的风俗。
严冬腊月,天寒地冻,黄河上结成厚厚的冰面。待天气放晴,闲下来的大人小孩,穿着厚厚的棉衣,纷纷走出家门,三五成群结伴,到河上滑冰或打冰。滑冰时经常一不小心或是故意摔倒的情景,在河边取到冰块后,三五个大人吃力抬着,或孩子们拿着碎冰相互往对方身上扔的场景,让我度过了童年欢乐的寒冬时光。
腊八人是人们用冰块雕制而成。制作腊八人根据冰块原料大小,大冰块做成大人样子,小冰块做成娃娃模样,高矮不同,胖瘦不一,都只有身子,没有头和胳膊腿。腊八节头一天,村里男女老少出动,带上十字镐、铁锹、粗绳,拉着人力车,来到冰河上,凿取冰块。
冰河上人头攒动,喊声一片,热闹非凡。凿冰的场面十分壮观,人们挥舞镐锹,冰渣四溅。等冰块凿出后,有人专门负责制作腊八人,做一个与人一般高的腊八人,大概需要半晌工夫。腊八人做好用绳绑牢,人抬或车拉运回家,立到院中,像一尊看家护院的卫士。
腊八节这天,大人们五更天就张罗着煮粥,红豇豆熬的时间越长,越有粘性,也越有豆香。粥煮到三个多小时,天也快亮了,大人们喊孩子起床吃粥。孩子们迷糊着眼睛坐在床上,大人们便会催促,快点起,起晚就成了兔子的红眼睛,一年都变不回来。全家人到齐,围到锅灶旁,大人们提前盛满一碗碗腊八粥,放在锅台上。
吃粥前,大人们端起碗,来到院中,口中一边念着求天神保佑,一边把碗里的红豆汤浇在腊八人身上。洁白透亮的腊八人,浇上红豆汤,更加引人注目。随后,一家人坐在一起,温暖地吃着腊八粥,红红的粥里,吃出岁月浓浓的馨香,也吃出了乡土纯朴的习俗。
2019年的小寒前四天,就是中国传统的腊八节,再过一个大寒,即将启程新的春夏秋冬及二十四节气。
小寒的到来,让人们从容地看待严寒与酷暑的轮回,于寒与暖的碰撞、冷与热的变化中,体会风格、气质不同的四季,真切地感受到天地的热情与气候的冷暖。
古人重视小寒节气,但随着时代变迁,现已渐渐淡化,但其节俗与精神内涵,作为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,却流传至今。节气的变换,不只是对生产生活有指导意义,还体现了古人尊重自然、顺应自然规律和适应可持续发展的理念,以及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和创造力,正揭示出中国上下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已根植民心。
(编辑·李军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