明日80大寿江平仍为法制呐喊
江平名言
■只向真理低头。
■我只坐法律一边。
■不说违心话,不做违心事。
■我的中国梦,就是法治天下。
■如果来生再让我选择的话,我还要选择在大学当教授……
人物简介
江平,现任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,民商法博士生导师。江平1930年12月28日出生于大连,祖籍浙江省宁波市。1948年考入燕京大学新闻系,1951年入莫斯科大学法律系学习。1956年江平毕业回国,入北京政法学院(中国政法大学前身)任教,后出任该院副院长、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、校长,全国人大代表、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、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,中国法学会副会长,中国比较法研究会会长。
明日,江平先生80大寿。这位“中国法学界的良心”、中国民法典的牵头人,中国法学界最受尊敬的老人,见证了中国法制进步和法学教育历程,是审视中国法制建设的一面“镜子”。
22日,成都商报记者在北京江平先生家中对这位耄耋老人进行了专访。
关于法制建设最后的一个“重要堡垒”民法典,江平先生说,民法典已完成五分之四,如果不在体系上过分苛求,可以在六七年内完成中国民法典制定的重任。对学法律的年轻学子,他也提出了殷切忠告。
80岁自传成年度好书
“读者不限于法学界,是很好的事”
自传书名《沉浮与枯荣》,出自江平诗词集中他最喜欢的《临江仙·悲歌》:“谁主沉浮与枯荣?欲平心中愤,唯唱大江东。”
12月末的北京,寒风凛冽。西南4环外,江平先生70岁时在这里置办寓所,想在晚年时落个清静,不过10年间访客不断。这位中国政法大学“永远的校长”,住在哪儿都是学生心中永远的牵挂。
今年初,法学界为江平祝寿,在学生们的劝说下,江平开始整理自己的一生。通过江平口述、助手记录整理、江平再修改的方式,形成了一本40多万字的自传《沉浮与枯荣》。11月29日,这本书在“第11届深圳读书月”以最高票被评为“2010年度10大好书”,并当选为“年度推荐”书。
“这本书算是自己人生的回顾和总结吧,能获得这么高的评价真是愧不敢当。”江平先生斜坐在沙发上,声音低沉,语气平缓,“应该说当初写这本书的时候,就是当作一本自传,把我的一生留个文字的东西。也不算是写新中国的法制史,只是就自己参与的立法,实实在在的一个记录。”
1956年,26岁的江平从莫斯科大学法律系毕业回国,恰逢中国第一次民法典起草,被安排在北京政法学院工作。54年的执教生涯,江平的学生数以千计。“这本书是写给法学界的同仁,或者说年轻的法学界的后起之秀看的,希望这本书能够给法学界的后辈们有所启迪。但从目前的反馈来看,读者并不限于法学界,这是很好的事情,说明关心我们国家法制的人越来越多。”
22年逆境与22年顺境
座右铭:“困难只对怯懦者存在”
江平说上天是公平的,“逆境给了我磨难和考验、沉思与回顾,使我能以平常心看待一切,‘生于忧患,死于安乐’,国家民族如此,个人也如此。”
在自传中,江平对自己的人生路有一个概括,就是22年逆境,22年顺境。这个划分是他在2000年70寿辰时说的,他认为上天是公平的,用同样多的顺境来补偿他悲惨的22年逆境,让他做了很多工作。
1956年,26岁的江平从莫斯科大学法律系毕业回国,正值反右前期,他与北京政法学院的一些青年教师写了关于整风的5点建议,结果被打成右派。噩梦接踵而至。新婚不满一月的妻子不堪压力与他离婚。1958年,江平被下放北京市郊劳动,一条腿又被火车轧断。
“可以说,人生所能承受的一切打击和痛苦,全部压在了我的头上,但是我要坚强地活下去!”江平当时给自己写的座右铭是“困难只对怯懦者存在。”“文革”中,法学教育基本处于停滞状态,江平在延庆一所中学教书,从苏联带回来的几箱书被当废纸卖掉。那天,他写了一首五绝:“西天朝圣祖,读经寒窗苦。谁知归来后,卷卷皆粪土。”
1978年,他回到北京政法学院的讲坛上,率先在国内开设了介绍西方国家民法的两门课程———罗马法和西方国家民商法。上世纪80年代是江平人生的春天,他不仅在大学校园里广受欢迎,还参与了我国多部法律的制定,包括1984年出台的《民法通则》和1989年通过的《行政诉讼法》。1988年,江平当选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,同年成为中国政法大学校长。1998年,江平又作为民法典的牵头人开始主持民法典的立法工作。
一生只向真理低头
“为推动法制建设前进鼓与呼”
80岁的江平依旧精力旺盛,最近的两本书都用了“呐喊”这个词,头一本书是《我所能做是呐喊》,另一本是《私权的呐喊》。
江平今年80岁了,但是还没有完全放下工作。江平目前是中国政法大学的终身教授,北京仲裁委员会主任,还是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仲裁员。“但这些现在都不是非常忙,我更多是带博士。”江平说,“如果来生再让我选择职业的话,我还要选择在大学当教授。”
江平说书名里选择“呐喊”这个词,一方面是受到了鲁迅的启发,另一方面则是自己一生的态度。“不说违心话,不做违心事,只向真理低头。凡是能推动法制建设前进的,我为之鼓与呼;凡是倒退的,我就要喊出我批评的声音。”
江平先生毕生的理想就是法治天下。“我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法学家,因为我没有认真读过多少法学名著,也没有写出什么像样的法学专著。我是一个法学教育家,我以学校为舞台,努力培育一代具有现代法治观念的法律工作者、法律家、法学家。我是一个法律活动家,我以社会为舞台,在立法、司法、政府部门、企业等诸多领域为建立现代法治国家助推了一把力……”
成都商报记者 郑钰飞 北京摄影报道
人物专访
关于民法典:
“民法典已完成五分之四”
成都商报:在民法典的立法过程中,有哪些经验值得吸取?民法典的进展现在如何?
江平:把学者的智慧和实践工作者的智慧结合起来,这样会使我们的民法典搞得更好。
我们法制建设最后的一个重要堡垒,就是民法典。从民法典的体系来看,我们已完成了五分之四。在我们现实的立法经验的基础上,不在内容上过分苛求,不在体系上过分苛求,我想我们可以在六七年内完成中国民法典制定的重任。
关于法学教育:
“目前的法学教育过多、过滥了”
成都商报:现如今,中国法学教育遍地开花。您怎么看待目前中国法学教育的现状?
江平:中国目前的法学教育确实过多、过滥了。据我了解,中国已经有600多所有法律专业的院校了,远远超过了中国对法律人才需求的现实。但是从某种方面来讲,这也应该说是教育普遍化以后,必然要走过的一个痛苦的过程。我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,需要做两个方面的工作。一方面就是教育部门在审批设置法学专业的时候,要严格把关;另一方面,对于已经设置法学专业的院校,根据学生的招生和就业情况,实行优胜劣汰,让不适格的院校自然淘汰。
对于年轻的学法律的学生,应该树立一个观念,不能仅仅把法律局限于一种制度来学习,法律的学习更是一种方法和理念的学习,这是法律学习中最重要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