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专题 山萸肉与山茱萸的区别:一字之差,功效不同

山萸肉与山茱萸的区别:一字之差,功效不同

在中医药材和园艺植物中,山萸肉与山茱萸常被混为一谈,实则二者在来源、用途和功效上存在显著差异。这种看似仅一字之别的药材,在中医临床应用和日常养护中却有着天壤之别。

从植物学角度来看,山茱萸(Cornus officinalis)是山茱萸科植物的全称,是一种落叶小乔木,高可达10米,树皮灰褐色,叶片对生,春季开黄色小花,秋季结红色椭圆形核果。这种植物在我国分布广泛,从陕西、山西到浙江、四川均有栽培,既是传统药材,也是优良的观赏树种。而山萸肉则特指山茱萸的干燥果肉,是经过特殊炮制后的中药材。秋季果实成熟变红时采收,除去果核,晒干或烘干后便得到山萸肉。

在药用价值上,二者的差异更为明显。山萸肉是著名的补益药材,味酸涩,性微温,归肝、肾经。中医认为它具有补益肝肾、涩精固脱的功效,常用于治疗眩晕耳鸣、腰膝酸痛、阳痿遗精、遗尿尿频、崩漏带下、大汗虚脱等症。在经典方剂”六味地黄丸”中,山萸肉就是重要组成之一。现代药理研究表明,山萸肉含有山茱萸苷、熊果酸、多糖等活性成分,具有抗氧化、抗炎、降血糖、保护心脑血管等多种作用。

相比之下,山茱萸整株植物的药用价值就逊色许多。虽然其果实、树皮等部位也含有一定药用成分,但未经炮制的效果远不如山萸肉显著。山茱萸更多是作为观赏植物栽培,其树形优美,春季黄花繁密,秋季红果累累,是优良的园林绿化树种。在部分地区,山茱萸的果实也会被用来制作果酱或酿酒,但药用价值不高。

在日常使用中,消费者最容易出现的误区就是将二者混为一谈。有些人在药房购买时说不清要山茱萸还是山萸肉,结果买错药材影响疗效。更有人自行采摘山茱萸果实直接使用,殊不知未经炮制的果实不仅药效差,还可能引起不适。专业的药材炮制过程包括去核、蒸制、晾晒等多道工序,这些工艺直接关系到药材的最终品质。

值得注意的是,市场上还存在一些混淆视听的”近亲”。比如毛山茱萸、四照花等外形相似的植物,它们的果实与山茱萸相似,但不具备相同的药用价值。购买山萸肉时,要选择颜色紫红、肉质厚润、无核无杂质的优质品,避免购买到掺假或劣质产品。

随着现代研究的深入,山萸肉的药用价值不断被发掘。近年有研究发现,山萸肉提取物对阿尔茨海默病有一定的改善作用,其抗氧化成分可以帮助延缓衰老。但这些研究都是基于经过正规炮制的山萸肉,而非普通的山茱萸果实。这也再次印证了中药材”三分种,七分制”的特点,炮制工艺对药效起着决定性作用。

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,最简单的区分方法就是记住:山茱萸是植物名,山萸肉是药材名。若用于治病养生,务必选择正规药店购买经过炮制的山萸肉;若用于园林观赏,则可选择山茱萸苗木进行种植。只有正确区分和使用,才能让这味传统中药发挥应有的功效。

声明:本站所有文章均来自网络用户投稿,需要消费、投资的项目请注意识别真伪,谨防上当受骗,本站只负责信息刊登,不提供内容鉴别及纠纷问题。投稿内容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客服删除。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