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新闻 “零添加”标签被禁:食品标注新规背后的信任重构

“零添加”标签被禁:食品标注新规背后的信任重构

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最新《食品标识监督管理办法》明确规定,2024年起食品包装禁止使用“零添加”“纯天然”等绝对化用语。这一纸公文,掀起的不仅是行业地震,更是一场关于食品安全的认知革命。

一、被滥用的“伪健康”话术

调查显示,87%的消费者会因“零添加”字样多支付30%溢价,但真相往往是:

  • 偷换概念:某品牌酱油标注“零防腐剂”,实则含高盐天然防腐成分
  • 技术规避:用“辐照杀菌”替代化学防腐剂仍宣称“无添加”
  • 天然陷阱:“纯天然”蜂蜜可能检出农药残留,标准模糊难界定

二、新规下的合规博弈

企业面临标签大换血:

  1. 术语转换:“不添加人工防腐剂”改为“采用传统工艺防腐”
  2. 数据背书:必须标注具体防腐技术(如巴氏杀菌、超高温灭菌)
  3. 处罚升级:违规使用禁用语最高罚款20万元,网红品牌成重点监管对象

三、消费者教育的长期课题

中国农业大学实验揭露认知误区:

  • 盲测对比:68%受试者认为标“零添加”的样品更健康,实际成分类似
  • 标签解读:正确识别“山梨酸钾”“苯甲酸钠”等专业术语的不足5%
  • 信任重建:第三方检测机构推出“成分翻译官”服务,扫码可查真实添加剂功能

这场标签净化运动,本质是让食品行业从“恐惧营销”回归“价值营销”。当某老字号酱油在新包装上老老实实写上“含5%天然酒精防腐”,销量反增15%时,证明消费者要的不是完美谎言,而是知情后的自主选择权。毕竟,真正的零添加,应该是信息不对称的零添加。

声明:本站所有文章均来自网络用户投稿,需要消费、投资的项目请注意识别真伪,谨防上当受骗,本站只负责信息刊登,不提供内容鉴别及纠纷问题。投稿内容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客服删除。

A股放量522亿:资金“突击战”背后的三大信号
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