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近年来,国内运动零售市场迎来剧烈震荡。2024年上半年,两大国际体育零售巨头——耐克和阿迪达斯——相继宣布大规模闭店计划,涉及全国超300家门店,其中一线城市旗舰店缩减比例高达50%。这一现象引发行业热议:究竟是传统零售的寒冬将至,还是品牌战略调整的必经之痛?
闭店潮背后的三大推手
- 电商与直播冲击
抖音、快手等平台的运动品类直播带货销售额在2024年同比增长120%,消费者更倾向线上比价和购买。耐克某区域经理透露:“线下门店的客流量仅为疫情前的60%,但仓储物流成本却上涨了35%。” - 国产品牌崛起
安踏、李宁等本土品牌通过“国潮”设计和性价比策略,市占率从2019年的17%攀升至2024年的28%。年轻消费者对“中国设计”的认同感显著提升,进一步挤压国际品牌市场空间。 - 经营成本高企
北上广深核心商圈的店铺年租金突破2000万元,而线下门店坪效(每平方米效益)却持续下滑。阿迪达斯财报显示,2023年其中国区门店利润率已降至5.2%,远低于2018年的12%。
转型之路:从“卖货”到“卖体验”
为应对危机,两大巨头开始战略调整:
- 数字化体验店:耐克在上海001号店引入AR试鞋镜和会员定制服务,将线下店转化为“品牌展厅”;
- 下沉市场布局:阿迪达斯计划未来三年在三四线城市新增200家折扣店,主打高性价比尾货;
- 联名营销:与明星、电竞战队合作推出限量款,提升品牌热度。
行业启示:适者生存
分析师指出,闭店潮并非行业衰退的信号,而是零售模式迭代的必然。未来运动品牌的竞争,将聚焦于“供应链效率”“社群运营”和“文化认同”三大核心能力。对于消费者而言,更多元的购买场景和更具价值的品牌体验,或许正是这场变革带来的红利。